英歌舞的爆火还没有过,“全国人民都在上班而潮汕还在过年”的热度还在不断攀升。过去一个多月的“热搜”对决中,潮汕赢麻了;作为潮汕文化圈层核心的潮州,赢麻了。
春节期间,这座城市迎来了超285万游客,数量超过常住人口的一倍。广济桥上,潮州木雕、潮州大吴泥塑、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依次摆开,即使是工作日还是人山人海。
(资料图)
早在春节前夕,英歌舞就已经火爆全网。“生猛鲜活”又带有文化底蕴和浓厚年味的舞蹈,吸粉无数。
人们还不知道,潮州市拥有17项像英歌舞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州比肩。
游客的驻足,文旅市场的热闹,映射的是一道命题:
悠久的历史“活”成当下,城市如何可能?
社交红利:英歌舞出圈的秘籍
英歌舞的“出圈”公式,约等于“非遗”+“社交红利”。
英歌舞近一个月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1月19日,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街头排练的视频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成为英歌舞“出圈”的前奏。1月22日,英歌队与腾格尔同台演出,为观众上演了一曲慷慨激扬的歌舞《一身正气》,是英歌舞出圈的高潮。在社交平台上,受到观众喜爱的“小时迁”陈楷铭与大大小小的英歌舞演出,延续着这场热潮。
潮汕英歌舞。(图/新华社)
这是“社交红利”时代独特的城市形象传播故事。
最早搭上“社交红利”快车的城市是西安。2017年底,一段15秒的“摔碗酒”视频在社交平台爆火,短时间内获赞上千万,可谓“一夜爆红”。
西安对新新媒介的捕捉,与当地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相关阅读:《“抖音之城”西安》)。在新新媒介领域里,人人都能把自己想要的内容向别人传播。微博、抖音等平台就是典型的新新媒介。早在2018年,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就和抖音签订了协议,基于抖音的全系产品,推广西安的文旅产业。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曾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社会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交流场景里,个体之间通过交换符号及情感,形成特定的、瞬间同在的实感,获得身份及情感输出,促成互动仪式。
简单来说,游客在体验一座城市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情感的输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为这座城市输出有价值的传播内容。
然而,在新新媒介领域,这种互动仪式从特定的交流场景拓展到了网络空间。人人都想来潮州,人人都想拍一段视频、一张照片,参与一场网络社交盛宴。
新新媒介推动了游客与城市共创的“网络种草”式传播,这种模式往往更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地方感”。以往,城市的宣传片大多通过宏大叙事传播城市形象,内容大多是经过精心挑选后的城市素材,过于完美反而会使大众产生距离感。
与宏观叙事不同,社交网络上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往往能够展现出一座城市最微小可感的细节。
一杯摔碗酒、一次英歌舞演出前的排练,都能够展现出一座城市独有的气息。
但是,新新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有危机。近期,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发布被宰视频,这本是游客维权的常规手段,景区理应“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西安永兴坊景区却不按常理出牌,威胁游客删除视频,这也导致了当地城市形象受损。
文化底蕴:非遗和生活都要有出路
旅游市场复苏叠加英歌舞爆红是游客“乘兴而来”的契机,让游客“尽兴而归”的则是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潮州市政府也备足了上百项文旅活动。
潮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该数目在广东省内与广州并列第一。此外,潮州还拥有省级“非遗”项目47项,市级“非遗”项目139项。
社交红利驱动下,英歌舞的出圈,是偶然还是必然?
脸谱和服饰是英歌舞最鲜明的特征。与京剧不同的是,潮汕英歌舞的脸谱和服饰一直在与时俱进。
英歌舞演员在后台画脸谱。(图片/受访者供图)
英歌舞“非遗”传承人杨韩指出,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英歌舞,潮汕英歌舞进行了很多创新。
“以前英歌舞的脸谱非常凶,小孩子看了可能会被吓哭。现在,英歌舞的脸谱会相对柔和,英歌队员会根据梁山108个好汉的特征对脸谱进行再创作。”
小孩参演英歌舞也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年仅5岁的“小时迁”陈楷铭是鲜明的案例。
英歌舞“出圈”后,杨韩所在的英歌队接到了一通来自上海的电话。对方邀请他们过去表演英歌舞,但是因为表演团队人员不齐,只能作罢。大多数英歌舞的表演者都是兼职的,过完年后要回去工作。
英歌舞舞台演出。(图片/受访者供图)
创新能够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宁愿玩电脑、玩手机,也不愿意过来学英歌舞。”杨韩数次强调。
在“非遗”传承的问题上,他的解决方案是与学校合作,在寒暑假期间培训学生。
潮绣世家掌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祝书琴一直致力于培养抽纱继承人,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后,她发现最终从事抽纱事业的学生少之又少。
无论是英歌舞还是抽纱,共同反映出的问题是“非遗”和“非遗”传承人都需要找到出路。英歌舞队员需要有足够的、稳定的收入,才能从兼职走向专职;抽纱需要足够多的社会认可和经济支持,年轻人才能在长久的学习和沉淀过程中看到未来的希望。
值得庆幸的是,非遗传承正在形成合力,并且已经在国外生根发芽。韩山师范学院将英歌舞作为体育学院专业课,并出版《英歌舞教程》;泰国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一门文化民俗课程,当地一名祖籍普宁的退休老校长奔财·替帕阳根(BoonchaiTipyangur)等人在2006年专门编写名为《当地“英歌舞”表演技能》的英歌舞教材,并把英歌舞设置为政府规定的文化民俗课,每周五上课,一节课50分钟。
此外,南方周末正在拍摄的《流光拾遗之旅》系列微纪录片将非遗与年轻人喜欢的游戏结合,传承非遗记忆,受到了社会关注,亦是非遗走向年轻人的重要方式。
在成百上千座城市中,一座城市的个性越鲜明,越能够脱颖而出。非遗恰恰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个性,这些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传承、发展、创新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因和灵魂。
“长红”秘籍:城市服务进阶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潮州,在搭乘上“社交红利”的快车后,如何“长红”?
潮州的宴席有一项传统习俗:头甜和尾甜,即头道甜点上完之后,再按照先冷后热、先浓后淡、先肉后菜的顺序上菜。从前菜、主菜吃到筵席终了的甜品,保证所有菜品以最佳状态出现在客人的面前。
头甜和尾甜,暗含着潮州城市服务进阶的秘籍。
东北的游客刘霄,大年初三与丈夫一起到潮州古城游玩,她指出自己在高铁站出站后打车到市区的过程中,遇到出租车“一口价”拉客,价格高出正常价格不少。
高铁站、出租车是游客来到潮州的第一站,也是游客对潮州的第一印象。在城市服务上,潮州首先需要为游客打造旅游上的“头甜”,提高高铁站与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水平。
从头甜到前菜,潮州市则需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从网剧《隐秘的角落》中的湛江到网剧《狂飙》中的江门,可以发现游客青睐的并非只有现代化的大都市。具有历史感的城市,同样是游客寻找回忆的重要场景。
潮州市注重传统城市面貌的保护,提出、实施了一系列有序推动古城提升的计划,推进文物保护修缮,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潮州市广济桥景区。(图/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城市面貌不仅仅只有建筑、景区、公园的硬件设施,还有城市环境持续性维护的需要。“干净”是日本的旅游名片之一,不论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还是小而美的城市,干净整洁永远是加分项。
从前菜到主菜,潮州市则需要展现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一场“旅游佳肴”。
杭州市政府曾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打造《印象·西湖》,使之成为杭州旅游的响亮名片。
潮州市拥有与广州比肩的国家级“非遗”、闻名遐迩的潮州八景、令人垂涎欲滴的潮州美食。潮州市同样可以凝聚潮剧、英歌舞、潮州大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游客打造一场有声有色的文化盛宴,让游客观看演出的同时,体验潮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善用“旅游辐射”理论,亦可以将潮州市打造为广东省旅游第二城:通过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国际知名城市联动,制定非遗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线路,能够将大城市的游客资源吸引到潮州。
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潮州与广州同样拥有非遗和美食优势,可以通过打造非遗旅游路线、美食旅游路线,为双方引流。潮州也可以为深圳、香港等城市的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旅游体验。
从主菜到尾甜,则需要潮州市为游客打造城市伴手礼,将城市特色打造成文创产品,让游客留下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念想。
南方周末研究员 石登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