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苑莹
(资料图片)
4月11日,“构建核心素养课程 展现卓越课堂风采”顺德区“卓越课堂·走进镇街”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暨均安镇第六届课堂教学节开幕式在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建安中心举行,同时活动上还启动了“共建共创 迈向卓越” 均安镇深化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3.0)。
本次活动,由深耕课改一线多年的特级教师赵彩云老师分享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王世伟教授就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意义与方法作专题讲座,为全面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安排初中专场、小学专场进行卓越课堂优课展示与研讨,共提供40节学科优质课,20个专题讲座。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上启动并解读《均安镇深化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3.0版)》。
追溯:“原创性教育改革”的1.0和2.0版本,形成九年一贯式管理与发展的新格局
据了解,均安镇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历经10年,主要经历两个时期。
一是1.0版,2012年—2016年均安镇按照地理范围,以1所初中+4所小学的模式,建成东、西两个教育共同体,即东区的建安中学与仓门小学、新华小学、天连小学、南沙小学,西区的文田中学与均安中心小学、富教小学、顺峰小学、星槎小学。
此时建设方案主要以“一章程三制度若干方案”进行操作,即制定了教育共同体的章程,建立起“德育、教学、体艺”三个小组的工作制度,每次主要活动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进行实施。
教育共同体打破了小初学段隔膜的状态,形成区域教育九年一贯式管理与发展的新格局,被称作是顺德可以向外推广的一项“原创性教育改革”。
二是2.0版,2016—2021年,均安镇以被顺德区选定为三个学区制试点镇街之一为契机,升级并开展“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成立了东、西学区管理委员会,以“理念共同、九年一贯、学区一体、家校共育、特色发展”为建设思路,以“学区教研一体化、学区课程建设”为工作核心,建成了小初纵向教研一体化和学区内小学同级同科教研一体化模式,形成了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发展新机制。
同一时期,均安镇在校舍建设、学位供给、设备设施配备等硬件方面已经相对较好,能够满足社会所需。“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也就是要提升软实力。”均安镇教育工作办公室主任李锡杰表示,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创新的方法、精细的管理,将工作重心聚焦于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来,聚焦于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变革上来,聚焦于中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上来。
迈进:深化3.0版,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杆示范
“基于这‘三个聚焦’的共识,我们启动了深化学区教育共同体3.0版的建设,在这个建设方案中,我们提出了‘共建共创,迈向标杆,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杆示范’的目标。”李锡杰说。
深化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3.0版)以2022年—2026年为建设期,吸收前两版的优势,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生态课程、名师成长”四个方面进行体系化重构与创新,构建起“有理念可支撑、有模式可操作、有实效可评价、有经验可推广”的学区化管理新样态,实现均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具体来说,即深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最大共识,建立关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制度,完善优尖生与特长生培养的衔接跟踪机制;完善“首席制”教研一体化管理制度,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学科教研共享平台,建立基于教学过程与结果相匹配的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五育并举、多育融合”的课程框架,打造“一校一品、一镇多品”的特色课程,优化规范化家长学校培训课程;建立以课题研究为路径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式成长体系,开展以“新基本功”为主题的学科专项培训,推进以“年度优秀”评比为载体的“三名人才”评选。
好的方案除了有理念和措施外,还需落地保障。方案(3.0版)提出,将从组织、学术和经费三方面保障方案的落地与推进。
“希望均安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上作出标杆示范。”当前,顺德区正在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共建基地、种子学校的建设,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林俊才表示:“希望均安教育人发扬敢闯先试的精神,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探索出可在全区推广的新经验,为全区的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均安的力量!”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牛智杰
校对 | 潘丽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