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可以使土膏脉动,既肥美,又沉稳有力。对于开始忙碌的农人和雨后催生的作物,一年好景莫过于此。
4月20日,正是谷雨之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农学院与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新品试验活动如约而至,此活动是落实两校为深化粤黔合作,续写大地论文所进行的一次新品种跨区域生产试验活动,广州大学农学专家组由副校长邓成明、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宝辉教授、广州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林永波教授等七人组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长石云辉教授与广大农学专家组进行了座谈。
21日上午,福泉市陆平镇罗坳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广州大学专家组成员正在与劳作的务工人员交流,了解田间覆膜、辣椒移栽等相关种植情况。随后专家组根据罗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由刘宝辉教授进行广州大学科研成果大豆新品系带状套种示范,同时对基地劳务人员开展了大豆新品净作培训。刘教授介绍,本次试验共投入“广大20”等四个大豆新品系,有望在罗坳村实现大豆生产周期短、抗倒伏、稳产性好等目标,助力当地大豆产业提质高产。
在福泉市众创未来农业科技公司,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主导架构成立的“校政企村农”联合体,以罗坳村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博士服务团”服务,依托9000亩坝区,通过“集团消费、科技兴农、难题攻关、成果转化、结构调整、综合治理”等方式,探索实践“校政企村农”结合,共建“工业反哺”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多主体联动形成合力,不断丰富提升“大校农结合”内涵,共同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智慧与力量。
广州大学对接帮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多年来,在人才交流、交换生培养、科研项目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此次活动中,广州大学专家组成员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随行同行进行了互动交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农学院赠送广州大专家组贵州黑木耳与新品种辣椒苗,以示两校科研成果的互动和友谊。本次协作是继2022年8月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合办“贵州东盟教育交流周——‘校农结合’的研究与作为”主旨交流和农特产品展示活动后,广州大学又一次组织农学专家组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基地指导产业发展,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据了解,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区于2021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基地所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均供应到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时,该基地也被列为“中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学院”示范种植建设单位。本次大豆新品系成功落地贵州,为深化粤黔协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互动、为贵州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通讯员 吴承品
编辑 卢泰铭
标签: